四月,去和大自然拥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我把这些内容讲给朋友听,他们也感到好奇,想不到看起来安安静静成长的花木背后竟然牵连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片段,笑言说到郊外撒野、踏青的时候可算有的说了。

    一朵小小的花似乎就能把全世界古今中外都串联起来,它们曼妙的身影折射出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对于物质世界的探索,对于文化经典的建构。往大了说,这是文明史的一隅缩影,是人文滋养出来的一枝花。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称赞花容月貌的诗人、采集果实食用的农民、寻“根”摘“叶”的药草学家、搜罗物种的园艺家、呈现万物形象的艺术家纷纷出场,各自说出自己对某种植物的认识、命名,优雅地争辩,然后在历史的进程中被后世或传承、或推翻、或更新。

    与那些从植物学角度讲花木的分类、形态的科学著作不同,也与那些追溯植物学史上欧美园艺家、商人如何在全球猎取植物物种的历史书有别,这本书的作者有一双人文和科学兼具的知识之眼,横跨了艺术史、科学史、园林史、文学史、医药学史等好多个领域,来审视梅、兰、竹、菊这些我们熟悉的花木,关注的不仅仅是土地上长的那一株一株的树,更花费力气解析那些长在唐诗宋词中的“中国花木”如何与希腊、罗马、印度、波斯等文化发生关系,让人徜徉在花的全球化网络中。

    大视野,有趣又有料,这样“跨界”的博物学书籍正是当前博物学出版热里稀少的东西。在我看来,“博物”就是要在关联和比较中理解千姿百态的事物以及这个世界。当今的互联网可以让人们轻易查询到许多归类好的、系统化的知识,而博物学的优势是试图重新建立新的关联,启迪人们新的思考。

    读书的过程中不由得有了些“终极思考”:一朵花对这个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王阳明、休谟等哲学家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梵高、齐白石面对同一朵花也有不同的描绘方式。那么,一树开放的梅花对于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似乎,很多人观赏的不仅仅是纯粹物理存在意义上的花,同时他们也在观看的同时沉浸于自己所知晓的关于梅花的所有文化氛围中,参照的是“聊赠一枝春”“梅花香自苦寒来”“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诗词笼罩下的文化史中的那一叠影像。

    每个社会中运用语言、书写文字、彼此交流的人其实都是在文明史的影响下去认知周遭的事物,形容一朵花的美,遣词造句往往凝聚和融汇了社会文明史千百年来的反复锤炼之力。或许在路途中偶遇花木的那一瞥和动念,才会让冲动的感性短暂占据身心,这大概就是走出去旅行的意义所在吧。

    良好的自然观从哪里来?

    伊湄

    “在图画书里,常见的是想象中的动物或实物照片,而像《这是谁的脚印?》这样用绘画的形式真实展现动物生活的很少见,也很特别。”在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主办的“把遥远又真实的故事带给你——自然绘本《这是谁的脚印?》读书沙龙”上,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和《这是谁的脚印?》一书的部分创作者熊亮、崔莉为现场读者分享创作故事、畅谈阅读体会、解读艺术价值。

    《这是谁的脚印?》描绘了一对水獭母子的温馨故事。一场雪后,鄂木措湖面结满了冰。在铺满薄雪的冰面上有两排清晰的脚印,一大一小,通往湖边。脚印一会儿一排排一会儿一道道,一会儿清晰可见一会儿又乱糟糟,一会儿突然消失一会儿又再出现,最后留下嗯嗯(排便)的痕迹消失在岩石的缝隙里……这究竟是谁留下的脚印呢?通过观察、分析,原来是水獭妈妈和水獭宝宝在一次美妙的散步经历后留下的。

    两串被雪地记录下的脚印,一段水獭母子的惬意时光。这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图画书在创作上也是别出心裁,画面中的脚印是自然保护工作者何兵在鄂木措湖考察时拍摄的;绘者崔莉将这些照片绘于纸上,在赋予画面唯美清丽风格的同时也还原了水獭母子的动作神态,让这部作品有了难得的真实性与科学性;编者熊亮则精心设计了故事结构,由浅入深,引人入胜。书中前半部分像是出谜题,后半部分则是解谜题,读起来饶富趣味。

    “水獭是十分珍稀的小动物,这也正是他们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本书的原因。通过阅读绘本《这是谁的脚印?》,小读者就会知道水獭并不是衣服上的皮毛饰品,而是生活在我们共同的自然家园当中的有趣的小动物。”阿甲认为,“前文画面上的脚印和后文水獭的活动是一一对应的,小朋友在看书时需要前后对照,这样一来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这是一种再现的表现形式,通过足迹再现事实。而一本优秀的图画书除了有独特的风格与表达之外,更应该给孩子向上的引导。”

    “在创作插画时,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忠实于自然原貌,还原水獭母子散步、捕鱼等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加入过多人为改编的情节、拟人化的东西、卡通的元素。”这样的创作自然需要大量的细节来支撑故事框架,因此崔莉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翻查大量视频以及图文资料,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完善画面,这才有了最后书中呈现出来的、符合真实情况的细节。

    谈及这本书的创作源泉,熊亮说:“我是一个听故事的人,这本书的每一个创作者都走进了水獭的灵魂。2008年,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长扎西桑俄曾经见过一次水獭,自然保护工作者何兵则拍下了冰面上的它们,所以说《这是谁的脚印?》不是编出来、写出来的,而是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记录下来的故事。当然,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背后也包含了许多细微的观察,比如书中画出的鼠兔、赤麻鸭等等,创作者们希望孩子们不仅在书中了解自然,也能走进真实的自然,感受其中魅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